经验就是捷径,让星孩尽快顺利沟通的五个方法
  • 信息来源: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8-08-01 10:35:49]

自闭症孩子想要理解运用语言,必须先了解他周围发生了什么。但了解世界对于他们并不容易,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

对于同一件事情,正常人和自闭症孩子有着不同的理解。父母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把孩子的频道调整得和自己差不多。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是很多家长和特教老师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了解了之后,记在心里,用在日常,过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可以慢慢和你沟通了。

一、简说

简说,其实就是简化语言,用最短最直白的方式表达事情,不要绕弯子,不要把事情复杂化。一般来说,为了让孩子记住最基本的信息,应使用简短明了的词语或句子。如果孩子开始的理解力不强,那就使用单个词来标记他感兴趣的物品、人和动作。对于有一定理解力的孩子,可以用句子交流,但不要使用复杂的或含糊的句子。

家长需要明确孩子的理解水平,用清楚、简单的话语提供应有的指示。最常用的方法是,需要给孩子一个视觉提示以及对应的说明。例如,要告诉孩子睡觉时间到了,就说“睡觉啦”,然后同时给他看睡衣让他明白。

 

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简说”呢?给你几个小知识点。

1、标记物品、人、动作和事情

用一两个简单的词来标记孩子经常关注的物品或常做的事情。标记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词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辅助建立基本的语言模型。比如上面讲到的,睡觉就直接说“睡觉啦”,而不要先说后脱衣服,这样孩子反而困惑。

2、使用人、物品和动作的具体名称

避免使用像“它”、“他”、“她”、“这个”和“那里”等等这样的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够明确。相反,应该使用人、物品和动作的具体名称,如“娃娃”、“书” 和“喝”,给孩子提供确切的信息。

3、交谈时使用孩子的名字

“家长”这个词可能会让孩子混淆不清,因为“家长”可以指向许多不同的人。家长应该多使用孩子的名字,避免混淆,同时也能促进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比如,“妈妈爱你”可以说为“妈妈爱豆豆”。

4、在“你”和“我”代词后使用对象的名字

“你”和“我”这个两个代词对孩子来说可能很麻烦。孩子会使用“你”和“我”,但也许却不理解它们的意思。例如,当他想喝饮料时,他可能会说“你想喝”而不是“我想喝”。家长这时需要引导孩子,让他说“我,豆豆,想喝”。

帮助孩子学习代词的使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需要理解代词的含义。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你”和“我”这两个代词的含义,家长可以在代词之后添加孩子的名字或正在对话的人的名字。例如,可以说“你,豆豆,上学”、“我,爸爸,上班”。

二、强调

强调关键词,突出重要的词语,有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家长可以用大一点的声音或者夸张的语调使词语突出。例如“洗碗”,可以把“碗”拉长音。通过练习,家长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最容易引起孩子注意和反应的。同样我们给大家说一下如何实际运用强调。

 

1、将关键词放在句子末尾

孩子通常容易记住最后听到的东西,所以把关键词放在句子的末尾,可以增加孩子的印象,更容易回忆起来。当然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很多句子短语都是这么安排的,比如洗衣服、刷锅,又比如坐地铁,关键的内容都在后面。但有时候我们强调某一件事情很有意义或者很重要,比如“每天刷牙很重要”和“有件事情很重要,就是每天刷牙”,同样的意思,可能后面这种表达方式更容易让自闭症孩子理解接受。

2、使用有趣的词语

有趣的词语是非常吸引孩子的,比如像动物的声音“汪汪”、“喵喵”和语气词“哇”、“耶”等,都是容易记住和理解的,因为它们与特定的对象、动作和语调模式相关联。

有时候,以一种激动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词语也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这对孩子来说更有趣。比如家长把孩子抱起来旋转,说:“飞啦!飞啦!飞啦!”。轻敲着玩具小鼓的时候,说:“咚!咚!咚!”,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使用“塑造”和“分解”方法

“塑造”和“分解”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句子中每个单词的含义以及单词是如何组合在一起。

在“塑造”中,首先说出句子的每个部分,然后将部分“塑造”成完整的句子。例如,“帽子(指向帽子),戴上(作此手势)。戴上帽子。“塑造”帮助孩子理解句子中的每个单词。

在“分解”中,首先从整个句子开始,然后“分解”成各个部分。例如,“拿勺子喝粥。拿勺子,勺子(指向勺子)。喝粥,粥(指向碗)。”大多数时候,家长可以将“塑造”和“分解”组合起来使用。

三、慢说

家长可以在单词之间或者短语之间停顿,给孩子时间来处理他听到的东西,并组织答案进行回复。为了确保孩子能够理解家长说的话,首先按照家长通常的方式说出整个句子,然后重复相同的句子时可以采用停顿的方式,使关键词得以突出。例如“把杯子放到桌子上,把杯子,放到,桌子上”。

 

1、保持自然的语速

尽量保持自然的语速说话,这样孩子更能理解话语的意思。应避免失去自然的节奏和语调,帮助孩子正确掌握语音。以最适合自己孩子理解的如果说得太慢或者分解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短语,比如“来这里”,“谢谢你”或“我要”,孩子可能会更难去理解。如果家长的语速说的太快,声调变化过于频繁,会让孩子摸不清头脑,完全不知所云。

2、让孩子由慢到快去表达

当孩子有动机想去说,却没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去表达。家长需要努力帮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标记和评论的方式提供信息。当孩子需要表达却不能流畅说出来的时候,鼓励他慢慢的分成词语讲出来,比如“我想吃巧克力,我,想吃,巧克力”。然后将句子完整而缓慢地说给孩子听,让孩子重复。

四、提示

开始,孩子可能需要看到具体的事物,才能理解词语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当家长告诉他上车时,可以给他看车钥匙。当到睡觉的时候,可以给他看睡衣。当家长说“书”时,可以拿着一本书。之后,家长可以逐渐停止向孩子展示具体的事物,看看孩子在没有视觉提示的情况下是否明白家长说什么。当孩子不再需要看到具体的事物就能理解的时候,家长便可以使用语言本身来和孩子交流了

1、提供图片和绘本

图片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家长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冰箱门上的果汁、鸡蛋等图片告诉孩子里面有什么,也可以告诉孩子他一天会做什么。家长可以对孩子喜欢的食物、玩具和人进行拍摄,制成照片。在家长谈论这些事情时,可以向孩子展示这些照片。如果孩子喜欢动画,也可以将图片制成动画的形式。    

阅读是孩子获得信息的一个方式,也可以帮助他表达自己。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时就对绘本感兴趣,虽然孩子还不能识字,但是家长可以阅读上面的文字,并结合绘本上的图片内容进行描述,让孩子能够将文字和图画建立联系,有助于他们理解的更深刻。

 

2、提供动作、手势和夸张的面部表情

如果孩子不明白家长的话,那么家长可以提供动作和手势帮助他去理解。例如,当家长问孩子他想不想喝东西时,家长可以假装手拿着杯子,然后杯子靠近嘴巴,做出“喝”的动作,仿佛就在喝水。家长也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指向”事物、人或者地方,帮助孩子理解周围环境的意义。

如果家长使用一些姿势和手势,言语的意思会表达得更清楚,比如,上下点头表示“是”、“可以”,左右摇晃头表示“不是”、“不行”。同时也可以结合夸张一点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微笑表示“可以”和皱眉表示“不行”。特别是当孩子和家长面对面时,孩子能够更好地注意到家长脸上的表情。

3、跟随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指向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物和地方,帮助他将家长的话与真实的事件匹配起来。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在他正在看的东西,以保证他看到家长在说什么。如果家长跟随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让孩子跟随家长的话,这种“指向”方法通常效果最好。

除了指向谈论的东西,也可以指向自己的嘴,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语音。手指指向嘴巴,然后夸大发声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难以理解周围人在说什么,可以通过调整说话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当家长跟孩子交谈时,可以简洁明了地说,也可以用短语或者短句描述他周围发生的事情。当说到那些想让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时,可以放慢语速,并夸大它们。最后,利用孩子的强项,也就是视觉优势,帮助他理解周围的人和事件。

五、“给我”的训练

孩子坐在家长的对面,家长对着桌上的物品说:“给我”。孩子必须将放在眼前的物品拿起来交给家长。(需要手势的提示或者给予辅助;家长用手指指一下物品再用手指指自己,或另一个家长协助孩子拿物品)

1、视觉配对练习

家长用手拿起一个物品,让孩子注意看,并让孩子从两张图中选取一张与家长手中的物品配对,并要求与家长的目光对视。

①声音与物品的配对练习

家长只说:“给我XX”,孩子自动拿物品或卡片给家长,并且一定要看着家长。

②日常生活中听指令练习

可以听指令做动作;听指令做事情;“把XX摆好”、“把XX拿过来”。必要时运用手势、肢体语言,图卡等视觉线索给予提示,复杂的指令由家长先示范动作再令其模仿。

③故事吸引

当需要告诉孩子一些事情时,可以想办法通过故事来讲述,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听。

2、运用“刺激-反应-处理”的行为干预模式

孩子对语言刺激反应正确时,一定要及时奖励;孩子对语言刺激反应错误时,要及时纠正,告诉孩子说:“不对”或“不”,然后再给他做示范,令其重复反复练习直到正确;孩子如果对语言刺激无反应时,要认真分析原因,或降低语言内容的难度,或给孩子必要的提示,如提一句话的开头几个字或一个字,让其能顺利地接着说下去。

帮助自闭症孩子理解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家长如果能在日常中用好这5种策略,将这些训练自然运用的生活当中,形成习惯,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会逐步提高,还够避免很多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的麻烦

当孩子能真正理解家长的话时,沟通将不再是难事。

 

 

本文内容来自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