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动机”,败也“动机”
  • 信息来源: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8-01-19 10:27:40]

 动机在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也“动机”,败也“动机”! 在我看来,早些年各大干预方法互相对撕的时候,所谓“孩子的动机”就是核心杀器之一,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我这工科生看来,实在是搞不明白,为什么各种干预方法不能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呢?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还有一句,不管白猫、黑猫,你蹦来跳去也还跑不出是猫啊!

猫是什么?猫就是ABA,就是应用行为分析。任何一种实证证明的干预方法,在干预过程中能绕过强化、辅助等等ABA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站出来我看看?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在的一个家长群里,也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关于孩子训练的问题。孩子的动机在干预训练中起到的作用?我们是不是要遵从孩子的兴趣?这些是讨论的重点。

再次重申,因为文章目标读者主要还是孩子家长,我更多是会站在家长的理解上去讲一些概念和我学习的思考。所以,这篇文章里讲的动机,为民间理解,家长也称为兴趣、意愿……不代表我学习白皮书的理解。

善用孩子的动机

 

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从家长的理解来讲,“动机”一定程度上和“兴趣”“意愿”是同义词。

当孩子对一个物品, 一个活动存在兴趣时, 我们可以朴素的理解为他对这些事物存在动机。基于孩子动机的干预项目,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的配合度高,而且强化物更多的偏向于自然强化和社会强化,对后期泛化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有的干预技术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动机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否认,确实有一部分谱系孩子的动机很弱,按家长的话讲就是无欲无求。吃的无所谓,玩的无所谓,自己呆着最好。但只要他是一个生命体,他就一定会有感兴趣的东西。咱们所谓的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爱好是谱系孩子的核心缺陷之一。

那些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对孩子来讲有强烈的动机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很好的利用呢。这在应用行为分析中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做“行为陷阱”,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强化物的强化功能无比强大,基本不会有饱和失效的情况,那被这种强化物所强化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称它们是落入了“行为陷阱”中。

不要过于害怕孩子的一些小刻板,好好利用设立陷阱的话,这可能是孩子干预的突破口。喜欢把东西排一排的,能不能先从这里下手?

 

举个小例子:

很多小汽车,一辆一辆给他,允许他排一排。

汽车的获取他需要和你有目光的接触,有非语言的沟通——目光注视和非语言提要求

每辆汽车获得有目光接触,同时告诉他“车”要求他仿说——目光注视和仿说和命名

车拿在手里,要求他提要求“车”——提要求

孩子提要求“车”给他车,同时说“红色的”“绿色的”——命名的扩展

孩子提要求,给他车,但红色排一排,绿色排一排——分类

要求他工程车辆、载客车辆各排一排——功能分类

你也排汽车,请他给你“给我一辆车”,“给我一辆红车”,“给我一

出租车”,“给我一辆红色消防车”——听者反应

小的模型大的模型——分辨大小

排成一排车,教他点数多少辆——数学(点数)

两排车,请他分辨多少——数与量的关系

每辆车要“开”到队尾——玩具的正常玩耍

妈妈放一辆,孩子放一辆——轮流和等待

汽车可以拍成一条线,也可以排成方阵、排成圆圈——逐步帮他丰富玩法,减少刻板

汽车和汽车之间的对话——想象性的游戏技能

模拟交通标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社会性(交通规则建立)

等等等等,请大家自己去扩展,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从孩子那狭窄的兴趣或者刻板的行为中抓住动机,展开干预。这个例子不代表技能的先后顺序,只是给个参考,外请大家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的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注意和社会性相关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功能的扩展。

出租车、救护车、救火车、公交车、警车等的辨识和功能从社会性上更有意义

带他在实际生活中泛化

社会性的扩展可以扩展到行车道、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标识、交通规则等大龄孩子可以扩展到公交的乘坐流程、 注意事项等的教授

培养孩子的动机

 

某日,家长群里的讨论就是孩子在机构上课,各种哭闹,反映了他根本不愿意参与课程。所以引发了关于到底怎样关注孩子的动机,怎样利用孩子的动机,以及如何评价现在机构训练的大讨论。这个讨论过程其实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怎么培养和维护孩子的动机呢?

家长之间的交流、技术流派之间的对撕,其实很大的程度都在这个问题上:尊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就是考虑不考虑孩子的动机的力量。

DTT/ABA (原谅我这么写,因为现在在大多数家长心中,这两个基本就是等号)被诟病为教导者主导,不顾及孩子的动机和意愿。PCI呢,被说成完全从孩子意愿出发,基本不考虑到规则的建立。其实,这两个说法分别扔给一方,各自都能解释的头头是道,非我不能,尔等不知罢了!

其实,对我而言,我根本不关心你叫什么名字。我认为,在能够达到的前提下,任何的干预方法和方式都要首先考虑孩子的意愿和动机。在孩子没有自然体现出动机的情况下,其实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这个事、物对我完全是新的,我根本不知道做了会有什么好处

想想小孩子第一次去游乐场,他可能自然而然的对滑梯很恐惧,能看到很多孩子第一次滑滑梯都是哼哼唧唧表现的很恐惧吧?但玩过之后呢?自然的强化就起作用了,很好玩,所以动机或兴趣被培养出来了,再去的时候就会主动要求滑滑梯了。

干预训练也是一样,我坐在板凳上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看你有什么好处呢?这就体现了环境、强化物、教导着和孩子的关联了,如果你让孩子坐在小凳子上开始只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他干吗要逃避,要哭闹? 我保证他进教室就坐在桌子旁边了

任务太难了,孩子完全够不到,或者任务难度和强化力度不匹配

对我来讲,让我当个搬家公司员工,一个人把一台冰箱从6楼上扛下来,这个任务和强化完全无关了,您就是给我一万块钱,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啊。

同样,如果我1天工资200块钱,现在有件事,需要我辛苦工作2天,结果呢,总共就给我100块钱还说是强化我,我去,你一定是猴子派来逗我的吧。

其实这些道理老师和家长都明白,只是准确评估到孩子的能力水平和真正找到孩子的强化物其实是很难的两个工作,需要家长和老师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在技能没有学会之前,不能产生自然强化

孩子学习玩手机游戏,学习骑自行车等等,在没学会之前,哪个孩子有动机?但学会之后,是不是我们的苦恼转换成他兴趣动机太强了?

知道原因了,相应的去思考一下各自的对策,这个就是各位父母自己的工作了。

 

维系孩子的动机

遵从孩子的动机

尽量从他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扩展训练项目,可以参考善用动机那一部分

给孩子与你轮流选择的权利和说不的权利

首先,当你给孩子选择的时候,最起码在初期,不能是“看似选择,其实没得选”,这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给孩子的选择两项都是任务,能一项是难的一项简单的就已经是很好了。一定要给孩子符合他意愿的选择, 慢慢的再向任务过度,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这个过程中,给他选择不意味着他来控制, 作为父母,你一定要掌握着控制的权利。控制的好的话,能达到“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最初代表的意思,你就成功了!

只要孩子努力了,就要鼓励强化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只有对孩子的努力和尝试进行正向的强化,孩子才愿意在今后进行更多合理的尝试和努力。当然,你也要辅助帮他成功,成功的喜悦对任何孩子都是最重要的强化物。

 

不能唯动机论

动机或者说兴趣、意愿,确实很重要,但很多规则性的行为(很多就是所谓的亲社会行为)本身其实完全没有对错之分(排队、安静等待等),但由于社会规则的限制,只有特定表现方式能够被社会所允许和强化。还有一些行为,比如知识的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能说是一个动机、意愿的反映,更多的是痛苦和煎熬的过程。

但大家还都是上学学习,这是因为我们有社会性,能理解社会规范定义的正确行为是什么,能明白学习将来意味着什么。但对很多的谱系孩子,尤其是中低功能谱系孩子而言,“做”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教他做正确的事情,“理解不理解”不是第一位考虑的,也许有一天他会理解,也许他永远都不理解。但,该教的我们一定得教,该会的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学会。

从我个人的看法上讲,干预训练应该尽量考虑孩子的能力水平及偏好,只要训练项目尽可能的平衡了孩子的能力和获得的强化,他就会在一个相对开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是不是他的本来意愿,是不是他的动机驱动,我觉得并不重要!

其实,是否遵从孩子的动机,这原本就是个伪命题,家长的生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孩子的程度等等,都决定了不同家长有不同的认知!

相对快乐,总是好的!做到这点,已属不易!追求极致,平添困惑。

 

 

 

本文内容来自公众号“心依成长”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