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7-12-26 09:08:00]
您的孩子是否出现:偏食、挑食、不爱吃菜,爱吃手或咬指甲盖,情绪不稳定,爱发小脾气,陌生环境胆小怕黑,粘人爱哭,性情孤僻,不合群或者不会和别人玩,怕别人触碰自己,容易吵架,自言自语无法与人沟通,小动作多,坐不住。如果您的孩子出现相同类似的情况,那么您应该了解触觉失调及如何做针对性的训练。
什么是触觉失调?
人类在胚胎期,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日后发展成皮肤及神经系。触觉的敏锐度会影响大脑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的好坏。触觉不佳的幼儿最常见的毛病是在家和在外判若两人,粘人、爱哭、怕陌生、胆小、孤僻、坏脾气、固执、挑食、偏食、咬人等,这些进而影响幼儿情绪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剖腹产的孩子因为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触觉学习不足,周围的环境变化迫使其作出反应,后天没有进行大量的触觉刺激,造成孩子后来忙于应付各种触觉刺激,坐不住小动作多。
如何训练?
洗澡游戏
通过戏水对孩子进行触觉刺激的训练。用水的刺激力和水温来强化孩子的皮肤神经,可以促进触觉信息的调适。戏水适用范围广,方式多,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的效果最好。
具体方法:可用莲蓬头喷射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可以让孩子浸泡在浴池中,或在池子里学习游泳。可用冷、温、热三种不同的水温,让孩子分别去试。
非常提示:大人要陪同孩子一起训练,水温要合适。根据孩子的反映情况莲蓬头喷射的强度不要太大,要循序渐进。
沙土游戏
运用玩沙、玩泥土的游戏,对孩子进行触觉刺激的训练。对触觉过于敏感或迟钝的孩子的情绪稳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方法:将泥土或沙土放在大盆子里,让孩子用泥土捏泥球、捏小动物、小房子等各种东西。让孩子在沙土中尽情游戏,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接触到泥土或沙土。也可以利用纸、树叶、米、豆等物品,强化孩子的触觉识别力,以促进其感觉的发展。
非常提示:最好的办法是带孩子到户外,让孩子在沙地、泥浆、草地、碎石子地上做游戏。这对孩子的触觉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家长不要怕脏,反而要鼓励孩子玩儿,要与孩子一起玩儿,以激发孩子的热情。玩完以后要及时给孩子洗手和换洗衣服。第二点是要保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把沙或泥土吃到嘴里去或弄到眼睛里。年龄小的宝宝可以穿上纸尿裤在进行游戏。
刷身游戏
用触觉刷(也可以用毛巾、海绵、妈妈化妆用的软刷子等替代)刷孩子的手臂、双腿、前胸、后背、手心、足部等部位的皮肤,来进行触觉的强化。
具体方法:在刷的同时,对反应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以帮助其慢慢适应;对反应迟钝的孩子用力可稍大些,以活化接收神经。为了让孩子放松,可以边唱歌或者讲故事,保持轻松的氛围,以免孩子过度紧张。
非常提示:为避免损伤孩子的皮肤,手法要轻,用力要均匀,可以在孩子身上涂少量爽身粉。
梳头游戏
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头皮,并顺其势梳头,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做,这对手指的精细动作和了解自身形象都有帮助。
训练目的:对孩子进行触觉刺激的训练。梳头游戏适合于触觉敏感的孩子,这种方法具有觉醒的调节功能,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做,这对手指的精细动作和了解自身形象都有帮助。
具体方法:用梳子刺激孩子的头皮,并且进行顺其自然的梳头训练,指导孩子顺应身体的动作。首先从右至左往后梳25下;再从左至右往后梳25下;再用同样的方法从前往后、从后向前各梳25下,一次总共梳100下。
非常提示:在梳头游戏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敏感部位,对其敏感部位进行摩擦训练。梳子应选用木梳,这样可以避免静电反应对孩子的损害。游戏中用力不要过大,以免损伤孩子的头皮。
大毛巾卷游戏
找一条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整个卷起来,再轻轻滚动或者下压,也可以用双手轻轻抱紧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强化各个部位的触觉感受。
小刺球游戏
用带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进行滚动、摩擦、轻压,主要刺激孩子的后背、脚心、手心、腋下、脖子,四肢与前胸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
给各位宝爸宝妈们的建议:
1、要经常的多去爱抚自己的孩子。情绪的稳定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均有赖于具有安定的触觉系统。而适度的爱抚是对触觉系统能够良好的建立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安定情绪的有效方法。
2、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自由的游戏空间。能让孩子能够在自由的空间上爬行及接触周围环境,尽量不要用学步车,以免丧失爬行及手接触环境的机会。
3、对于触觉敏感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者睡觉前,以手或者柔软的毛巾,轻擦孩子的手脚,背部。
4、对触觉迟钝的孩子,父母一方面可以用软毛刷给孩子刷手心,手臂及腿,以唤醒孩子的触觉感知。另一方面,可以给孩子玩触觉玩具,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进触觉识别能力。
5、对触觉过分依赖的孩子,父母处理时要谨慎。一般这样孩子有吃手指的习惯。父母不要采取恐吓的方式来纠正这些习惯,而是应该先适度满足孩子对触觉的需要,加强亲子间关系,使孩子有安全感。在此前提下,才要求他们逐渐改掉这些坏习惯。
作者:儿童康复医学科 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