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http://www.cnautism.com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3-01-23 15:19:45]
认识指获得和应用知识的心理过程,各家学者对小儿认知发育的见解不完全相同。其中以皮亚杰(J.Piaget)所提理论最有系统性,对儿童教育影响甚大。
Piaget认为思想来源于行动,提出智能行为既是对环境的生物适应,又是企图使环境及客体与心理活动之间达到和谐的表现。在适应方面,Piaget认为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吸收,另一个是调节,当小儿从环境中接受愈来愈多的刺激物之后,就在脑中形成一系列的认知结构,这称之为先验图式(schema)(以下简称图式)。当以后小儿认识新事物(或解决新问题)时,即用原有的图式给予对照,如当旧图式可用于认识解决新事物时,此过程称为同化(assimilation,或译为“吸收”),若不能解决,则需要改变旧图式,形成新图式以便适应新情况,此过程称为调节(accomodation,或译为“顺应”)。小儿通过吸收和调节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Piaget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具体论证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或思维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运筹前、具体运筹和形式运筹,并对儿童心理发展.上的这种年龄阶段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①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思维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如7—12岁是具体运筹阶段;②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④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有质的差异;⑥两个相邻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的;⑥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感觉—运动期]
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期。这一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这时期小儿行为的发展要经过三个层次:本能阶段,习惯阶段和智力活动出现阶段,由此可分为六个小阶段:
1.生后1个月内,是反射阶段(遗传性反射图式),婴儿主动接受各种感觉刺激,作出反射性应答,并在逐渐修改反射中进入第二阶段。
2.1—4月,是最初习惯形成阶段,婴儿喜欢反复做一种偶然作出的动作,而自得其乐。此种动作的反复纯粹出自内部的动机而与外界无关,故称原发循环反应(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小儿已开始具有分析的能力,如通过仪器可记录到2个月婴儿吸吮乳头与吸吮自己手的方式不同,说明已能区分乳头和手。另外,小儿尚能协调不同的感觉——运动性行动,如转头看响铃与注视手中捏弄着的玩具。
3.4~8月婴儿能把动作的兴趣从自已身体(吮手)转移到体外客体,如6个月婴儿喜反复踢悬挂着的拨浪鼓并注意其摆动的声响。此种及物的重复动作称为二级循环反应(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此期末用毛巾遮盖部分玩具时,婴儿能拉去毛巾取得玩具。此即客体永存(object permanence)观念的苗头。
4.8~12个月,婴儿开始能寻找眼看被藏到枕下的玩具,知道不在眼前的东西并不消失。客体永存观念的形成是认知发育的一次飞跃,与以后时间、空间及因果关系概念的形成有关。此阶段第二个主要进展是开始知道因果关系,如看见母亲倒入水盆就等待洗澡。喜欢反复扔东西让大人拾起。此期婴儿也能连接二个动作以达到一个目的,如懂得先把收音机前的障碍物推开以便摆弄收音机旋钮。此外,其他研究者认为,l岁左右小儿有识别或将物品分类的初步能力。
5.12~18月,喜欢反复试验不同的动作模式并探索其结果,周岁以后小儿试验用不向力量往不同方向摇篮东西,客体永存观念进一步发展。
6.18~24个月,是从感觉—运动性行为向智能活动发展的过渡阶段时期,以开始使用符号为特点。出现把客体内在化的现象,如看见饼干盒时用手势和口势表示饼干好吃,这是非词语性符号的应用,同时也开始了简单的语言,此期出现与感觉刺激无关的思想。
这一阶段是人的智力和思维的萌芽(起源时期),为了促进这一时期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国内外这些年来注意到了所谓的“早期教育”,如及时给婴幼儿提供多样化的供小儿观察的吸引人的物体(可供看、听、摸的玩具),提供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训练(如触、摸、推、拉、抓、握……),在喂养和游戏时经常和小儿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