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http://www.cnautism.com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2-03-01 09:40:52]
我们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实际上跟我们自身有密切的关系。
A因素的分析应当包括:这个问题行为通常什么时候出现?通常在哪个地方出现?出现的环境是家庭、学校,还是幼儿园?还是商场、大街上?行为发生的时候谁在场?当时他周围是什么人?行为发生之前有什么事情或活动发生?当时正在做什么?紧跟行为之前,别人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在行为之前孩子是在做别的什么事情吗?何时何地、在什么样情况下、跟什么人在一起他的这种行为最少?要想了解孩子发生问题行为背景,我们就需要搜集以上这些材料、这么多的信息。
B因素的分析也就是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前面已经罗列出来。问题行为大致不出这些类别。如果孩子不会大小便,不能自理,这不是问题行为,这是缺陷性的行为,需要我们教他。
C因素分析:
1. 行为出现之后发生了什么?
2. 当行为出现时您做了什么?
3. 当行为出现时,其他人都做了什么?
4. 行为出现之后有什么变化?
5. 问题行为之后,孩子得到了什么?
6. 问题行为之后,孩子逃避或者避免了什么?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既动手,又动脑。有的家长在学完之后,就回忆孩子以前的行为表现,然后根据A、B、C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把B因素定义出来,问题是什么,描述一下。前两天孩子发生的问题是什么,什么表现,接着分析在什么样情况下发生,发生了之后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了解孩子的过程。
比如,刚才家长提的一个例子: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听课,总想往外跑。那么,你让他跑吗?你要让他跑,你允许了,这不算问题行为。你不允许,要他留下,这个时候他有什么表现?是哭?发脾气?那这个时候问题行为就出来了。行为出现后,老师怎么处理的?是让他出去了?还是强制让他在这个环境里继续待着?这就是问题行为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如果这个行为经常出现,那每一次出现的情境你都做这样的分析,最后你的A、B、C资料就会很丰富,这是找到干预方法的基础。
但是要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策略,不是很容易的。要结合自己的孩子,提供具体的情境,我们才能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措施。谁对孩子最了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做有心人,学到这些东西要拿过来用。用的过程中,也许会失败,“我就是按照这个理论去分析、去做,可是结果还是不成”。你可以回过头来再记录,再分析,然后咨询专家,这个时候专家就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你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