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中家长情绪的作用
- 信息来源:百度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1-09-21 15:20:29]
训练中家长情绪的作用
在谈到孤独症儿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家长的情绪问题.孤独症儿童的障碍,虽然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但在他们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孤独症障碍带来很大的交往困难,会使他们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孤独症儿童,是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是不得不承担的任务.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在中国的社会服务尚不发达的今天,家长可能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在训练及日常生活接触中,家长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心理疾患的可能性的康复训练时
情绪是训练的重要工具
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训练时,家长的情绪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效果,因此他可以说是训练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ABA 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愿意”交往。内在欲望的产生源自于对“交往中快乐体验”的追求。正常的人群是如此,孤独症儿童“交往”对于孤独症儿童“交往”可以是快乐的。所以在训练中作为教师的家长,必须学会控制并正确使用自己的情绪,才能使训练达到最佳效果。成为极困难的活动。行为训练中的强化原则就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由于有孤独症障碍,使得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这一目标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孩子内在的交往欲望,即
家长在努力学习行为训练的原则和各项技巧时,往往会忽视了这一点,任由自己的情绪流露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对情绪控制使用。由于教孤独症儿童“交往的快乐”。即使完成一个课题,训练的目的其实并没有达到。是一个艰难行进的过程,家长在担当教师的角色时,一旦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很难愉快起来,结果使上课的气氛变得紧张,孩子无法体验到什么是
二、常见的错误情绪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情绪也本无对错之分。但当情绪成为一种工具时,如何使用工具,即如何表现训练者的情绪,就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了。根据我们在工作中的体验,家长在训练中的错误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抱怨多于赞美
人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对于孤独症儿童“控诉”起自己的孩子如何不愿学习或学不会时,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每当教学受到阻挡时,总是怨孩子“这样”、“那样”,我们能体味到其中夹杂的“恨铁不成钢”的辛酸,和一个母亲的无奈甚至是绝望的心境。但带着这样的心境给孩子上课,气氛如何“愉快”的起来?的家长来说,体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多数的家长
将自己的挫折感溢于表情中
当孩子不配合,学不会,甚至是发生不适当行为时,家长的挫折感是很强烈的,自责、自怨、无能感和无奈感等交织在一起,并且流露出来。流露的形式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其结果却都同样使孩子处在无“愉快”可言的气氛中。
将对孩子的失望感表现出来
由于缺乏对孩子能力的科学认识,家长往往是凭感觉认为孩子“应该”会这个或那个,一旦孩子表现出不会,家长就流露出对孩子的失望。使孩子在学习中总被一种沮丧的气氛包围着。试想如果我们自己总是面对一种“失望”的表情,我们又怎么愉快得起来呢?
喜怒哀乐易起伏变化,情绪波动大
刚才孩子表现得很好时,立即喜于言表;但此刻孩子出现不如意的表现,即刻晴转雷阵雨。这种情绪上的变化的波动,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感到紧张(不知道妈妈一会儿又会是怎样的),哪里还有心情“愉快”起来?
三、家长情绪问题的渊源
与职业的孤独症特殊教师相比,家长在训练中的情绪问题要严重得多。原因不仅是由于孩子在学习的表现,而是源自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及心理背景因素:
1、 “孤独症”三个字打乱了多少原本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打破了多少年轻父母美好的梦想。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那一刻起,家长终日沉浸在悲哀之中,很难接受现实。由于缺乏专家及时的专业帮助和疏导,很多家长险在迷茫之中,只好开始抱怨和自责。有的抱怨自己命运不佳;有的抱怨对方有隐瞒家族病史之嫌;有的抱怨老人教养无方;有的为自己没有给孩子时间而内疚。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虽年轻但已事业中天,工作生活原本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孤独症”是他们的生活计划被彻底打乱了,生活的走向改变了,使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骄傲。面对孩子时强烈的挫折感,使他们终日闷闷不乐,但又无可奈何。自哀自怨,以至于狂躁、易怒,打骂孩子,甚至一走了之都有发生。我们就曾听到家长问孩子能活多久?我们就曾听说过这样极端的情况: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丢弃在深山里。当然,这样的家长极少极少,但存在情绪问题的家长却屡见不鲜。
2、“孤独症”给家长心灵上带来的打击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缺乏对残障人群的接纳和包容。我们的孩子无论在社区学校、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有太多的机会受到伤害。人们(包括成人和儿童)在有意无意间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漫骂侮辱;而他们的父母也常因孩子被发现和别人不一样时,受到一些人的冷落、讥讽和嘲笑。环境不仅会带给孩子不良的刺激,如:老师嫌他学习成绩不好,拉了全班的后腿而嫌弃;画画不好被同学们称之为笨蛋;行为怪异被邻居称为神经病;也给父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于是在家拼命地教,却发现教了数遍仍不见进步,情急之下往往会大怒,责骂孩子“不可救药,没有希望”。
3、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家长自然会从孩子今天的障碍,联想到今后的生活,对未来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自信。
四、家长情绪问题的结果
使孩子在学习上屡屡受挫,进而惧怕任何学习的情景;
从而加剧了他在人际交往上的进一步退缩,越发自我封闭;
孩子产生二次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及问题行为障碍。
以下情形我们经常会见到:有的孩子会用语言表达不愿意学习,答不到目的就以各种方式来抗拒。可怜那些没有语言的孩子,他们有的会大哭大闹;有的会大笑不止;有的则将身体蜷缩成一团;有的甚至抓自己的头发、咬手、撞头、抓咬别人、破坏东西等。这些怪异、自伤及攻击性行为,常常是他们发泄内心的紧张与不安的方式。他们原本太需要爱抚和鼓励,太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这一切首先应该来源与最爱他们的父母。单恰恰在与家长交往过程中,他们不仅没有体会到愉快感,相反体验到太多的挫折。试想,如果与父母的交往都是这么痛苦的话,怎么能扩展到与其他人交往呢?因此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关键是从父母做起。
五、训练中如何正确把握情绪
要学会欣赏孩子的进步,学会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真棒”
家长要尽快地使自己面对现实,尊重孩子的生命价值,意识到作为家长对孩子应承担的责任。做到这一点,就能客观的观察孩子,体会他的不容易;就会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从细微点发现孩子的长处,动态的评价孩子的变化很重要。如:这一次是否比上一次做得好,今天是否比昨天有进步……。做到这一点以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把握课题难度,减少孩子的挫折感,以便帮助他经常体验到成就感。
其实教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不仅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家长心理自我建设的过程。作为家长,在训练中首先要保证“交往”的愉快性。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因此把握课题的难度非常重要。所谓把握课的难度,就是训练中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太容易会造成孩子因无聊而不配合,敷衍了事;太难孩子畏难也会不配合,抗拒学习。由于孩子不配合,家长往往就会采取一些强迫的举动。
我们的孩子一般习惯与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在接受新的事物时往往表现出拒绝、回避,甚至紧张和恐惧。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他们的生理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家长曾经压制、强迫,要求过高,超过其能力所及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初来“星星雨”是没有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开始出现模仿发音“妈妈”,但仍不稳定,他的妈妈很高兴,不停地要求他喊“妈妈”,以致于这个孩子拒绝进入语言训练室。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家长:孩子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就拼命地教算术、教写字而不考虑孩子能不能理解,是否具备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不考虑孩子能不能握笔,手指会不会用力等实际动作能力。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就要求家长为孩子设置的训练目标是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在孩子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即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当孩子表现出畏惧、配合不好的情况是要及时降低难度,必要时辅助完成并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表现出稳定的能力时,又要及时提高要求,制订新的目标。在目标与已有能力之间需要设置许多小目标,目的是为了克服他的畏难情绪,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的东西。其间也许会出现多次反复。因此,适时地调整目标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畏难情绪较严重的孩子更要注意。
2、用心体会孩子的期望,用“爱的眼神”给予鼓励,创造一个陪,他一起成长并分享成功与喜悦共生环境。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为他创造一个爱的氛围,给予他充分的鼓励与信任非常重要。他们虽然语言能力很低,甚至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异常敏感。他们能从周围人表情的细微变化中读出很多的内容:是高兴,是生气;是喜欢,是嫌弃;是失望,还是惊喜。我们最常听到家长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家长往往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我们的孩子太缺乏鼓励,他们期待家长对他们由衷地夸奖与肯定,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我们有一个孩子在训练了半年后进步很大,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掌握了很多技能.当他妈妈来看他时,他很得意地给妈妈表演拍球、写字、搭积木等,而他的妈妈只顾在一旁照镜子,孩子一边做一边看妈妈,那眼神里充满了失望,分明是在说“妈妈,你看我多么不易学会了这么多,你怎么无动于衷呢?”当他妈妈微笑地看着他时,他高兴得又蹦又跳。我们也曾见过这样一位家长,在星星雨学习时知道了训练,可以使用孩子喜欢的食物做强化物,就准备了橘子,但在夸奖孩子时脸上无任何表情,嘴上机械的说”真棒”,手里拿一半橘子塞进了孩子的嘴里,这样做”强化”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孩子看的出你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有的孩子在训练之处,会被夸奖的声音下一跳,以后就变的非常渴望,又比如:在上集体课时我们会发动全体家长为每一位小朋友拍手喝彩,当孩子完成要求后没有及时得到奖励,他会环顾四周,看每个人的反应,好象再说:”我作的这么棒,你们怎么不给我拍手呢?”待大家给予奖励后,才露出满意的微笑.
我们的孩子在周围人由衷的鼓励与支持下,他会变的越来越配合,从不愿意学习到主动要求学习,他能学会以前迟迟学不会,或被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他会越来越自信,对新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而不在是仅仅将注意力放在玩手\看汽车等刻板动作上,从而兴趣面越来越宽,刻板行为越来越少,他会变的越来越愿意与人交往,他那扇自闭之窗越来越开放,交往能力最终提高了,这是我们大家一直所期盼的,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家长随时随地的用心去夸奖孩子,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父母是多么的爱他,多么的欣赏他,那么坚信并期待他快快成长,发自内心的告诉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会帮助他的.
3、赞美优点优先于注意不良之处
常人说“爱之深,责之切”;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时,总觉得他一无是处,即使孩子有点小进步也觉得小事一桩,不足以乐,不值得夸奖,由此而带来的是不只不觉对孩子的伤害,我们总听到家长在埋怨自己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会,很少有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即便有,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回避现实,而不是真心赞赏孩子)很少有家长能敏感的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的头脑完全被孩子的问题行为所充盈,因此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斥责,没有鼓励,没有夸奖,他的自信心从何而来?他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那么他做事情怎么能成功呢?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任何一个人,到头来只是一事无成,不管他的家庭背静景怎样,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虽然他们是有孤独症障碍的儿童,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别的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对别的孩子来说不可缺少的东西诸如鼓励、认可与信任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太缺。
我们希望家长要多给你的孤独症孩子以充分的理解,不要太吝啬对你孩子的夸奖,要做到:忽略他所不期待的行为,用心发觉孩子的长处,发自内心的赞美,并将其尽可能的表现在你的语言当中,,表情上、眼睛里、创造一个教者、学者都开心的良性循环,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让孩子的周围充满爱,充满赞赏与鼓励,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爱中,一定会与我们一道鼓足勇气,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