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http://www.cnautism.com
- 作者:admin5
- [发布时间:2011-08-01 15:51:38]
情绪是指个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应。对于在思维、人际关系、语言沟通、智力等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的孤独症儿童来说,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哭叫、跳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对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习得日常生活技能,而且可能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是一切教育训练活动的基础。
一、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引人注意。
语言迟滞、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他们缺乏与人沟通能力,往往形成人格瑕疵,内心充满自卑感;无法与人沟通,内心世界无法向人表白,于是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行为,其中最严重、最明显的就是情绪行为。他们企图借助于情绪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抒解其内心压力或达到某种目的。
第二,固执行为受到限制或改变。
孤独症儿童适应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活动大多无新意。80%以上的儿童拒绝环境改变,其行为多固执、刻板。 每当指导者(老师、家长)试图阻止或改变其固执、刻板行为时,立即会引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
第三,逃避要求。
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如果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整天都让他随心所欲,不加任何约束,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极少出现情绪问题。但是,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有一定约束和规范。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大多是在指导者对儿童有一定教育训练要求、生活及社会行为规范时发生,而且表现极其强烈。如:乱吼乱叫、哭闹、跑跳甚至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他们企图借此逃避要求。
第四,身体疾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的孤独症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脑部机能障碍(如:脑波异常等),而且有相当部分在少年期和成年期会发生癫痫症。脑波异常可能会使他们莫名其妙地打头、哭闹等。除癫痫外,也可能因为其它病变(如:牙痛、感冒头疼、肚痛等等)无法表达而导致情绪行为的发生。
第五,指导方法不当。
教育训练中指导者没能切实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没能找到适合儿童接受的教育训练方法、没能在社会适应活动根据儿童的实际状况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也能引起儿童的情绪问题。
第六,孤独症病症所致。
有的研究者认为,孤独症儿童大脑中枢神经(包括前庭系统和周边神经)的感觉刺激调整功能受损,也就是脑干无法将各种感觉感受器接收并传达来的所有感觉刺激完成初步的调整作用,乃至大脑皮质无法加以统整、判断认知而做适度的行为反应,进而使儿童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无所适从而产生情绪行为。
二、处理情绪行为的策略。
第一,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导致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指导者平时就要仔细观察儿童情绪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对周围环境及对儿童本身的影响并做好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原因和目的,以便及时处理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教育训练方法。如果是身体不舒服,指导者应该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如果是训练要求太高或方法不当,指导者应及时调整其要求和方法;如果是因为固执刻板行为受到限制而引起,那就适当调整处理固执刻、板行为的方法;如果是其它原因,指导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
第二,把握时机、积极处理。
导致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原因复杂,其发生时间、频率又不固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作为指导者一定要在认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时机,用科学的、符合儿童实际的方法作积极地处理,切忌消极应付。
第三,合理要求、逐步提高。
情绪是指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教育训练活动中,指导者一定要充分考虑儿童年龄、智力、病程、教育训练程度、接受能力等等因素和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 对儿童提出合理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要求。
三、处理情绪行为的方法。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用“我们一起做”、“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或行动鼓励儿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的因儿童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等原因而带给儿童的困难,能逐步培养起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地化解儿童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并逐步协助儿童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绪。
感觉统合训练之初对情绪行为等会有急速的、显著的改善效果,以后可能会逐渐缓慢。因此,还需要配合使用其它的方法,以进一步矫正和稳定情绪。
第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的办法。其中的许多方法对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有着积极作用。
1.正面练习。
当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发生时,要求儿童立即将双手放在头上,从头开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个部位停留15—30秒钟。如果儿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或有数数能力,指导者可以叫他数数(从1数到30)来计算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复练习,至到情绪稳定为止。
2.忽略与增强。
当儿童发生扯头发、打头、用头撞墙、咬手、在地上打滚等情绪问题时,如果指导者急着哄他或试图抱起他等,他可能会发的更厉害。因此,在没有影响到儿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时,指导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儿童情绪好转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脾气反而会逐渐停止发作,待到正常情绪出现时,再予以及时增强,从而以增强良好行为来减少该行为的发生。3者还应在儿童情绪良好时,充分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给予间歇性强化,以增强其良好情绪的出现与保持。
3.厌恶制约。
对有自伤、特别是严重自伤和攻击他人行为的儿童,指导者可以适时采用厌恶制约,即把自伤和攻击他人等行为症状与不愉快的体验(如言语谴责、物理统制等等)结合起来,利用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体验的条件刺激来代替自伤和攻击他人等异常行为,使他在更深程度上体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自动阻止并消除自伤和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对一般咬手行为可用黄莲、胡椒等有苦味、辣味之物涂在所咬之处;对严重咬手指、手腕、打头等自伤行为,可用橡皮筋弹击(注:力度不能太大)所咬之处及其周围。但是,这种方法尚需考虑人道、法律和副作用。因此,使用时应十分小心谨慎。
4.隔离。
当儿童发生捣乱(抛掷玩具、损坏玩具等)、攻击他人(咬人、打人、踢人、在楼梯上推人、吐口水、揪头发等)、发脾气(哭叫、跳闹、饭桌上乱仍食物等)等等情绪行为时,指导者立即(在不良行为出现的5秒钟内)取消他正在进行的活动或撤除他正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或将他与其他儿童或当时场境隔开,转移到正性强化物较少的情景中去,即所谓的暂时隔离。暂时隔离的时间一般遵循一岁一分钟的原则,也可根据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等情况酌情考虑时间的加减。如果是使用隔离室,那么,隔离室的设计应相对科学,严防儿童自伤。暂时隔离过程中,当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他减少或撤除原有的厌恶刺激或情景,并使之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提高该替代性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第三,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信念、知觉等内部思想的改变上。它试图通过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观念,转而接受更积极的思想,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改变行为。它仍然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原理,吸收了行为矫正技术,对儿童进行指导训练。它强调改正不适当的认知形态及想法是矫正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的关键。它是行为矫正的深入发展。
1.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能力一般泛指认识事物的能力、感知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等等。而孤独症儿童从婴幼儿时期起,认知能力发展就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往往会因为无法理解“等一下”之类的话而发生情绪行为。因此,长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改善儿童情绪行为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2.沟通控制。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表达能力较强,沟通手段和方式较多。当他们出现情绪行为时,指导者应积极鼓励他们不拘形式(如通过笔和纸、电脑等等)的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与人沟通,并逐步引导他们通过主观努力去解决行为问题,从而逐步达到以沟通促进情绪自我控制的目的。对于一般功能的儿童,也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使用沟通板、图卡、手势以及简单字词等表达内心要求、愿望,与指导者进行合理的沟通,从而以沟通缓解内心压力和不快,进而逐步控制或稳定情绪。
3.自我控制能力训练。
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程序。孤独症儿童和正常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社会化,使得其某些行为和某些刺激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行为的刺激物和手段很多,其中物质转移和语言指导对训练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极其有效。
1)利用迁移手段转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儿童出现情绪行为时,指导者立即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如:食物、玩具等)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但不是立即满足)其要求。同时,还要随时间推移或发生次数的变化而延长发生情绪行为与满足其要求之间的时间,进而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2)语言指导。
艾里斯(Ellis)的合理化情绪治疗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种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不良情绪反应,通过语言指导、语言疏导可以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以逐步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化句子或常常告诉自己的一些话,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其一、在上述的转移控制的基础上,用语言逐步代替物件。其二、加强对儿童在对待和处理日常事物的思考方式、方法方面的指导,不断强化其内心积极、正确的话或者句子,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
近年来,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利达新等药物治疗儿童孤独症兴奋冲动和吵闹不安等有一定疗效)、非精神药物(如心得安治疗儿童攻击行为等)和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灵等药物治疗情绪易激惹等)以及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用于治疗冲动、攻击和暴力行为等)、中成药(清阳益智丹、静灵口服液、奇味益智散等治疗多动等)等等在临床上得到较多的应用。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药物治疗配合教育训练对改善和稳定儿童情绪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稳定的情绪是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基础,也是引导他们参与集体、社会活动的基础。 只有情绪稳定,儿童才可能接受教育训练和习得日常生活活动、学习技能,逐步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指导者一定要在理解和宽容儿童的基础上,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儿童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 ,采取积极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其情绪行为,以期儿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