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训练辅导
儿童孤独症辩证考量
  • 信息来源: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1-05-23 14:49:58]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可能与遗传、发育、围产期并发症和心理因素有关。患病儿童三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他们多表现为:强烈地回避人,回避社会,极其刻板的情感反应;对物体和人存在广泛严重的视觉回避,着迷于使用“余光”,对疼痛或意外伤害缺乏反应,比较集中于触觉、嗅觉、味觉;对任何事件很难有反应,差不多不断的需要大人控制等等。其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语言训练等。孤独症病因至今不明,以前人们认为本症是由不良照顾模式所致。有人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交往上有明显的差异。从另一方面讲,即使婴幼儿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有冷漠表现,也可能是父母对冷漠的孩子的一种反应,是婴幼儿孤独症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现代研究提示社会阶层及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本症的病因无关,同时发现患儿的父母不存在抚养方式的特殊缺陷,也没有特殊人格障碍或有较多的精神病患者。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自闭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自闭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虽然环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论,研究人员发现七个经常出现在自闭症病人的基因组。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婴儿的形成,是秉承父母的精华,融合父精母血,孕育成胞胎。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气血精液,也迎合四季变化,有充盈,有缺失。在孕育初期,气血的充盈对胎儿的秉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方气血不足,胎儿的秉赋就要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先天不足。但是许多儿童孤独症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补养,改善体内环境,增强体质,达到阴阳平衡,均衡发展。在我国中医中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有不少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相关记载。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提出: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补肾的基础上加菖蒲丸,心肾并治;宋代《太平圣惠方》提出: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芍药方;清代《医宗金鉴》提出:小儿五迟,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肾亏,至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连长,坐不能稳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在临床上把这类患者划分到先天发育不良的范畴。所以中医学认为,自闭症关系到天性不足与习性不够双重因素。首先是先天禀赋不足,致脑神不足或脑神昏乱;其次是后天原因,如环境、培养等因素,属习性不够。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遗传、发育障碍等先天因素,当与肾有关;后天饮食、七情的异常,责在脾、心、肝。自闭症或怒不可抑,或魂不守舍或哭笑不止,或神不守舍或不知所思,或思不知故;或无故惊恐,或善惊易忘。而肝主怒、主魂;心主神、主笑;脾主思、主意;肾主恐、主志,因此其病位主要与心、肝、脾、肾有关。肢体行为的实现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肢体的筋、骨、肉、脉完成的,而干主筋,脾主肉,心主脉,肾主骨。听、说、食、视的功能也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完成的,而心开窍舌,脾开窍口、肝开窍目、肾开窍耳。因此自闭症病机总体上是脑神惑乱和脑神不足,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孤独症的病程是一个慢性过程,在治疗上主要有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症状,保持社会功能,保持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回归主流社会。

自闭症的辩证要点:
自闭症的辩证主要也是根据四诊合参。但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与病情反应,都有一定的特征。自闭症儿童不会说话,轻者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述病情;寸口部位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者合作,影响了气息脉象,因此,四诊的运用,与成年人不尽相同,望诊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配以“五脏诊治”法则,使自闭症的临床辩证更较全面。在中西医相互学习与取长补短之下,更充实了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经验,对诊断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四诊搜集的证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对儿童自闭症的辩证论治有一定帮助。
一般来说,本病单一症候者少见,多为数种症候并见的虚实夹杂证,且多数本虚标实。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发病机理,我们把该病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心脾两虚二、脾肾阳虚 三、肝肾阴虚 四、痰迷心窍 五、瘀阻脑络 。该病复杂多变,症状繁杂不一,这里只作简单介绍。治疗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则为健脾益气、养心益智、温肾补脑、滋补肝肾、化痰开窍、化淤通络。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1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二、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
  三、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四、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五、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六、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七、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八、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九、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十、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十一、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十二、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十三、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

详细表现为: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