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1-03-23 15:38:02]
文/袁宗芝(台北市自闭症家长协会总干事)
老大四岁被鉴定为自闭儿后,许是因为他很小就发展得很迟缓而奇特,所以对我来说,要接纳他为特殊儿童并不困难,只是这个「标签」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因为当时他的天生滞碍,已经让他成为一个极不受约束、过动、坐立难安、性情暴躁、语言发展迟缓、冷漠无情感表达的孩子,面对他,我也不断在自省、学习、改变,所以我汲汲营营的想要了解如何教育他。
翻遍专业的书籍资料,听阅许多专家的演说,我仍觉不足。当时的教养策略,在我看来并没有回归「他是一个孩子」的本质,只是他身上背负了一些缺陷的因子。
之后,从各式亲职教育的书中,我渐渐抓到了方向,我将他所有的异常行为,都定义为「不当」的,而非特殊或障碍的行为;然后细心观察他这些行为和推敲背后的原因,再带着他尝试避开和克服身心的敏感。当孩子发现自身的困扰被了解、被解决,他的心被打开了,而我也真的被他接纳,被他信任,当他对人信任后,才能在我们的引导下,去发展其它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认为对这些心智障碍的孩子,要施予有效能的教导,首要之务,仍在于观察了解他们个别特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表象行为、心理情绪、抽象思考和判断力,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因应的策略,让最后的结果,可以化成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我和我的孩子曾经共同享有一段自在的游戏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他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都被开发得远超过他的智力,也得以融入到一般的团体上课。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的人本教育概念,促使我清楚的知道他的教育目标是他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什么?在我认为就是他的言行被别人所接受的程度,而当有不当或不足时,应可以被要求、制止,甚至处罚等,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只期待他的沟通或表达能力(很多家长更将这部分误以为等同于狭窄的认知能力),我们更要用心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培养他达到有抗压能力的生活态度和解决事情的责任感,这些只有家长在日常中点点滴滴的教导,才有机会提升。
这么多年来,我看到太多的家长花了极多的时间在做疗育和课程,却忽略了生活教育,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在孩子入学后,陆陆续续和他们的辅导老师,谈论其它的个案或各类心智障碍学生;我在协会接受咨询的过程中,也相继看到不同特质、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进入团体中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时而衍生出人际关系问题。可以看出真正让老师担心和困扰者,其实都不在于孩子的学习成就好不好,而是这些社会的适应力。
我一直强调任何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不能分裂单个发展的面向来看待、评估或疗育。我一直不太强调特教和疗育的效能,并不是反对或拒绝,事实上我也接触过许多十分用心的特教老师和治疗师等,双方的互动也很顺畅密切。但身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只重视片面的疗育功能,一定要将目标放在全方位的成长发展上,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眼前的效能,而是奠定将来更长远的学习发展基础。